一、看铸造币材。铸造铜元的材质当然是铜,各种铜元中以红铜元最为多见,黄铜元少见。有些省份为降低成本多得利润,大铸含铜成色较低的黄铜元,如“大清铜币”中心宁字二十文、奉天光绪铜元等黄铜质居多,红铜元反而少见。此外,民间私铸的铜元也多为黄铜质。铸造整齐精美、色泽润白如银的白铜币以及铅质铜元则多属于样币性质,难得一见。目前市场上出现了不少白铜币伪品,一般采用在普通铜元表面镀镍的方法伪造,但不甚光洁,砂眼气泡较多,边缘无齿,币身较薄,不具样币特征,不难辨识。
二、看面值大小。铜元面值有很多,其中以当十文铜元最为常见,而当一文、二文、五文、二十文、五十文、一百文、二百文、五百文等面值铜元都值得留意。“光绪元宝”四川当三十文铜元,因面值不符合民间习惯,旋铸旋废,存世仅有十余枚,非常罕见。“大清铜币”宣统二十文、“光绪元宝”广东五文、江南甲辰“光绪元宝”二十文、河南省造民国双旗五百文等都是难得一见的珍品。但也不能一概而论,如民国四川铸造的“四川铜币”当二十、当五十、当百者却属常见品种。
三、看铸币工艺。铜元一般采用机器铸造,故称“机制铜元”。但有些地方因买不起机器因陋就简铸币或民间土法私铸,产生了不是机制的铜元。如采用传统翻砂法铸造的“砂版铜元”,人力手摇机械铸造的半机械币以及手工打制铜元等。这些非机器铸造的铜元,多是过渡时期的产物,铸造数量不多,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。另外,铜元一般中间无孔,因此发现中间有孔,特别是方孔的铜元值得格外留意。其中以“光绪元宝”安徽方孔十文铜元最为罕见,估计存世量不会超过10枚,被誉为“一级大珍”。
四、看是否错版。铜元常见错版形态有:1、英文错误,主要有字母写错、单词拼错等。如将“A”写成“A”、单词“PROVINCE”(省)错拼为“PROVINEC”等。2、满文错误。如四川官局造“光绪元宝”铜元,上缘纪地“四川官局造”,中心满文却为“宝福”(福建铸钱局)。3、正背面图案错配。如“光绪元宝”背错配大清龙图,“光绪元宝”湖北造背错配广东飞龙图,“大清铜币”宣统乙酉年造背错配“光绪年造”字样等。4、阴文图案。铜元币面文字大多为凸出阳文,也有极少数会有单面阴文图案出现,这是制造过程中产生的错误。5、合背、合面铜元。错版铜元值得关注。6、背面图案不正。有些图案顺转10度至180度不等,有些图案逆转10度至180度不行等。
五、看是否有齿边。一般情况下,铜元侧面是没有任何纹饰的光边,轧有齿边的铜元绝大多数属于样币性质值得收藏。但“光绪元宝”江苏十文和民国十五年的四川嘉禾铜元中也常见齿边普通品存在,这属例外。
六、看品相。品相被称为是“收藏品的生命”。品相的好坏,不仅影响到收藏品价格的差异,而且还关系到藏品是否容易变现的问题。铜元的品相对铜元收藏意义尤为重大。机制铜元无论是对表面的光洁度,乃至边丝的好坏都有严格的要求,任何缺陷都会影响藏品的价格。图案文字清晰、无磨损,表面平整光洁,边缘无明显撞击痕迹等,基本可算得上好品相。品相好的铜元值得收藏,即使是普通品种,收藏价值也较高。
核桃,原名胡桃,又名羌桃、万岁子或长寿果。据史料记载,公元319年,晋国大将石勒占据中原,建立后赵。因其忌讳“胡”字,故将“胡桃”改为“核桃”。此名延续至今。
核桃分为核桃种群和铁核桃种群两种。核桃中除皮薄、出仁率高的食用核桃外,还有大约100多种大小悬殊、个大、皱褶多、造形奇特和纹路优美的核桃,这类核桃既可做“手疗核桃”,又可做雕刻核桃,既能供人们观赏,又可作为收藏,因此备受人们青睐。
“手疗核桃”也叫“健身核桃”,又称“掌珠”。古时称“揉手核桃”,追溯起来,它起源于汉隋,流行于唐宋,盛行于明清。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盛传不衰,形成了世界上独有的核桃文化。
古往今来,上至帝王将相、才子佳人,下至官宦小吏、平民百姓,无不为有一对玲珑剔透、光亮如鉴的核桃而自豪。特别是明清两朝,玩核桃达到鼎盛时期。明天启皇帝朱由校不仅玩核桃不离手,而且亲自操刀雕刻核桃。故有“玩核桃遗忘国事”、“朱由校御案操刀”的野史流传于民间。清乾隆皇帝不仅是鉴赏核桃的大家,据传还曾赋诗赞美核桃:“掌上旋日月,时光欲倒流。周身血气涌,何年是白头?”清末民初北京有民谣说: “核桃不离手,能活八十九。超过乾隆爷,阎王叫不走”。
宫内揉核桃之风,自然也影响到了社会,民间将人分为几类,将玩核桃者排在首位,既:文人玩核桃,武人转铁球,富人揣葫芦,闲人去遛狗。
因帝王、贵胄和文人的参与,玩核桃不仅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便利、最便宜的健身方式,而且还被赋于了浓厚的文化内涵。古时的《揉手核桃图谱》和《长命核桃经》一直流传至今,形成了“吃核桃健脑,揉核桃健身,赏核桃养心”的健康观念。
在玩核桃过程中,人们利用核桃的尖刺、凸起和棱角,采取揉、搓、压、扎、捏、蹭、滚等技法运动双手,压掌上穴位,刺激手上反应区,达到舒脉通络、活血化淤、强身健体的效果。因核桃皮质坚,经过手的长期搓揉,汗的浸润、油脂的渗透、时间的打磨,最后成为一件亮里透红,红中透明,不是玛瑙胜似玛瑙的自然艺术品。在玩核桃的人们心目中,核桃不仅是健身器材,也不仅是一件艺术品,而是集把玩、健身、观赏于一身的掌上“明珠”。
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,休闲娱乐的时间多了,人们在闲暇时光不但外出观光、旅游,进行体育锻炼,而且在寻找一种更保健的方法,那就是“玩”核桃。“玩”核桃,不受场地、时间、环境和经济的限制,只要随身带上几枚核桃,便可健身保健和把玩。而核桃中除皮薄、出仁率高的食用核桃外,还有大约100多种大小悬殊、皮厚、个大、皱褶多、造型奇特和纹路优美的核桃,这类核桃既可做“手疗核桃”,又可做雕刻核桃,即能供人们观赏,又可做为收藏,因此当今“玩”核桃、观赏核桃、收藏核桃已成为人们的一种时尚和爱好。
“手疗核桃”也叫“健身核桃”,又称“掌珠”。古时称“揉手核桃”。追溯起来,它起源于汉隋,流行于唐宋、盛行于明清。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盛传不衰,形成了世界上独有的中国核桃文化。古往今来,上至帝王将相、才子佳人,下至官宦小吏,平民百姓,无不为有一对玲珑剔透、光亮如鉴的核桃而自豪。乾隆皇帝不仅是鉴赏核桃的大家,还曾写下赋诗以此赞美核桃,云:“掌上旋日月,时光欲倒流。周身气血涌,何年是白头?”在清末民初北京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:“桃桃不离手,能活八十九。超过乾隆爷,阎王叫不走。”另一首民谣曰:“贝勒手上有三宝,板指、核桃、笼中鸟。”
现在北京故宫博物馆仍保存着几十对揉手核桃,其色泽为棕红色,分别存放在雕镌精致的紫檀木盒内。里面标有“某贝勒恭进”、“某亲王预备”的字样。而民间将人分为几类,即:文人玩核桃,武人转铁球,富人揣葫芦,闲人去遛狗。可见将把玩核桃者排在首位。为此形成了“吃核桃健脑,揉核桃健身,赏核桃养心”的健康观念,在把玩核桃的过程中,人们利用核桃的尖刺,凸起和棱角,采取揉、搓、压、扛、捏、蹭、滚等技法运动双手,压扎掌上穴位,刺激手上反应区,达到舒脉通络、活血化淤、强身健体的效果。这种玩法,最适合老年人早晚把玩于股掌之上,不失为一种最廉价的健身器材。
核桃不仅可以把玩、观赏,而且更具有收藏价值。近年来,随着各种收藏品的不断升温,观赏核桃因其投资少、见效快、体积小、实用性强的优点,已受到当今收藏爱好者青睐。过去,京、津两地玩核桃者较多,当前,把玩核桃已成为一种时尚和健身的最高境界,全国大中小城市,无论是上班族,还是中老年、退休离休人员都正在加入到玩核桃的行列。而且收藏队伍也在不断扩大,古玩市场出售核桃的摊位人气最旺,而有的人把核桃作为吉祥物,“驱邪避灾,保佑平安”收藏之后陈列于大厅案头之上,心中在默默的祝愿一年四季平安,好运当头。
评论列表(3条)
我是05号的签约作者“南宫玉宸”
本文概览:一、看铸造币材。铸造铜元的材质当然是铜,各种铜元中以红铜元最为多见,黄铜元少见。有些省份为降低成本多得利润,大铸含铜成色较低的黄铜元,如“大清铜币”中心宁字二十文、奉天光绪铜元...
文章不错《「琉璃古玩」近代铜元收藏有何技巧》内容很有帮助